字辈与命名
字辈派语要载入家谱,它具有宗法的权威性和历史的连贯 性。古代谱学家指出:“派为谱之纲也,辑谱定派则大纲既举, 万目斯张。”族人在取字派名或称呼谱名时,必须严格按照辈 分高低,依次选取派语中相应字辈的字,放在双字名的中间, 或放在后面。

一、字辈的涵义
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宗脉、 辈分诗、班行诗等,是家族中用以标明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
语。一个大家族中属于同一辈分的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 在起名时需要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 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这些被选用的字 通常都是能够表达美好愿望的字,字选吉祥,词征富丽,如五 世齐昌、光宗耀祖、龙凤呈祥、紫气东来、诗礼传家、万世流 芳等等。把这些选用的字用四言、五言、七言一句连贯起来, 就成为字辈,或称派语、班行诗、辈分诗等。字辈旨在显示宗 族辈分的源流发展关系,表达子孙瓜瓞绵延,家族繁衍兴盛的 理想。
字辈的形成是为了辨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
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低。字辈的使用, 对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孔氏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 人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辨尊 卑、别长幼的特殊功能,就为其他一些需要辨尊卑、别长幼的 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帮派、武林门派等。这样一来, 字辈这种原来纯属于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 的适用范围。
二、字辈的产生
字辈的产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经过考察证实,在先秦 时期,即已出现了一些在人名用字上反映同辈关系的萌芽或苗 头,如选取共同用字或在偏旁部首上体现出来。然而,这只能 是萌芽,它离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 进而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吉字”作为一种规 定性用语,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尚有相当大的距 离。况且,汉魏时期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时人取名 多为单字名,字辈的区分更难以明确。更有甚者,东晋时大书 法家王羲之父子几代名字中均有“之”字,字辈不仅无从谈起, 而且还从根本上违背了后世字辈的要求。所以说,这一时期, 即使有字辈的痕迹,也是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阶段。
隋、唐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上没有留传下 来,因此无法对字辈是否产生作出准确推断。不过,我们从一
些现象中还是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某些家族开始出现同辈在取 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如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 弟中较为着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颜曜卿和颜春卿 等,都用一个“卿”字。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颜额、颜硕都有“页” 字偏旁,似乎也合乎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弘式与颜杲卿曾孙从 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这个“卿”字是如何确定下来 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 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然而颜氏家族在某些世系有字辈的规 定,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字辈要求不如后代规范罢了。颜 氏如此,其他家族也可能有使用字辈的。从目前掌握的家谱资 料看,载有字辈的族谱最早出现于宋代。
明代是正式订出字辈的时期。朱元璋登上大明皇帝宝座之 后,自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有26个儿子,考虑到随着 子孙的繁衍离散,可能会有重名,出现亲疏不分、昭穆难辨的 情况。于是,他亲自为子孙制定了取名命字的方法和原则。他 为24个成年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 20个字,每个字为一 代。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名。双名中的前一 个字即由太祖所取的字辈,后一个字必须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 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涵义。如朱元璋为其第18 个儿子朱榧的后代选定的派语为:“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请、访,宽、镕、喜、贲、从”。
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是岷庄王朱榧的第18世孙,其堂兄 弟有镕城、镕增、铬堃、镕坚、镕墨、镕垒、镕在、镕垂、锫培、 镕尧、镕墩、镕圻、镕涛、镕垠、锫瑾等,“镕”字是由明太祖钦定的派行字,后一个字都是以“土”字作偏旁,意为土生 金之义。?明初,朱元璋还赐孔氏家族八个字辈,即:“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供其子孙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56代 孙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57代孙孔讷 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成为10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 至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 为衍)”。明代天启年间,这10个字 已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植(清 代改为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
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由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86代至第105代,即“建、 道、敦、安、定,悬、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7欠、锡、世、绪、昌”。然而,这并非是孔氏传人一直沿用的,载于湖南长沙安沙乡裳坡《朱氏族谱》。
而是到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 定作为孔子后裔行辈顺序后,才严格遵守的。在此之前,孔氏 家谱非常繁芜。这一按字辈取名方法比先前取名大大简化,又 经皇帝提倡,因此,孔、孟、颜、曾四大圣裔共同使用这一“行 辈歌诀”,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字 辈派语开始流行。到现在为止,已知孔氏最小辈分是“钦”字 辈。从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三、字辈的作用
字辈派语在家谱中所占篇幅极小,但却极为重要。它是一 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相同辈分成 员之间横向的平行亲疏关系,以及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 后相继关系。
明代以后,按派行字辈取名,从皇室扩展到民间,逐步形 成了一种取名命字的制度。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家族就 是按字辈取名的,其迁居韶山的始祖为毛太华。自毛太华第七 世孙开始修谱,订立了 20个字辈,即“立、显、荣、朝、士,文、 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是17世,祖父毛恩普是18世,父亲毛 贻昌是19世,毛泽东是第20世,其兄弟有毛泽民、毛泽铭、 毛泽覃。再如浙江镇海懈浦郑氏字辈有“肇、修、人、纪,式、 序、伦、常,慈、详、恺、惠,令、德、传、芳,钟、英、毓、 秀,济、美、延、庆,敦、行、为、本,志、道、成、章” 32 字,到清代光绪年间已经续成64字。《桂林张氏族谱》载其字 辈有“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 重、庥、远,国、恩、申、锡(赐)、频” 20个字。山东商河《老 杨庄杨氏族谱》载其字辈有“守、光、宗、之、怀,爱、积、德、 以、善,文、泽、建、荣、庆,克、传、永、俊、和,英、保、 昭、鸿、福,茂、盛、金、源、泉” 30个字。《西林岑氏族谱》 载其字辈有:“德、立、延、家、柞,勋、崇、保、国、恩,鼎、 彝、光、述、祖,诗、礼、谷、诒、孙” 20个字。
按字辈取名这种方法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它既 可以解决家族成员之间横向的同辈关系,也可以明晰家族纵向 的不同辈分关系,对明尊卑,辨长幼,别婚姻起着重要作用, 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维系宗族的 纽带和家谱的重要内容,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力量。